编辑:admin 时间:2024-09-10 09:17:11
1、农业是第一产业。在广义上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上是指种植业,比如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农业的分布范围非常广阔,在地球上除两极和沙漠外,几乎都可用于农业生产。
2、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源,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上。全国13亿人口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纺织用纤维等,除了少数物质需要进口外,其他的都来自本国农业。
3、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也不能发展,国家会失去自立的基础。同时,农村和农业生产部门都是中国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
产业结构理论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17世纪。W.配第在17世纪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他于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就通过考察得出结论:工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即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附加值高。
不是。农业结构是大概念,包括农业内部一二三产业结构,还包括农业生产结构如种养殖业加工业文旅观光业,对应的产品结构如稻渔麦茶玉米等等。
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的构成情况,包括他们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
①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
②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
③农业产业结构的动态性
结构层次:
①农业内部各生产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部门结构。
②某一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各类农产品之间的关系(如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园艺作物等)——种植结构。
③某一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如粮食生产要分为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品种结构。
④区域之间农业生产的差异(地区分工)——分布结构。
中国三大产业主要是以农业为主
统计局1985年4月对三个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上述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划分依据
三个产业 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划分层次
我国的三个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稳定了农产品市场,实现了农业跨越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 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
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较少,就业成本偏低。
1.种植条件选择 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做到主导产业特色明显。种植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和原则: 农作物要充分发挥展示和示范功能; 农作物需要满足规模化种植要求,便于集中管理。
2.种植形式选择 根据选定的主导产业明确农业种植形式,为主导产业培育的基础。种植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包括设施农业(示范区)和大田种植。
所谓产业结构即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 概念产业的概念
产业是社会分工现象,它作为经济单位,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是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它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但是由于产业的内容十分复杂,至今尚无统一的严谨的定义。因此,对产业含义进一步给以质和量的规定是有必要的。
首先,产业是历史范畴,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不断扩展的。从社会分工来说,它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现象。特殊分工是在一般分工基础上发生的。
其次,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转换和不断地向深层发展,以致形成了具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再次,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产业和产业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联系,形成自变与应变之间的函数运动,使全部产业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产业的存在,会成为其它产业出现和发展的条件,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其他产业的变化。
结构的概念
“结构”一词的涵义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它较早地被应用于自然科学中。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这个概念始于20世纪40年代。
产业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
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结构调整
在各种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中,影响较大的刘易斯的刘易斯理论(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1) 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中,生 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产业结构作为 一个资源转换器,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它的产出能够满 足市场的需求。
(2) 产业间的比例是否协调。结构平衡问题,在产 业结构上的表现,就是各产业间是否具有一种比较协调 的比例关系。(3) 能否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对资源的合理和 有效利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提高资源的使用 效率;二是利用多种渠道,充分利用系统内外的各种资源。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2024 信托市场网-信托投资|信托产品 版权所有 | 滇ICP备2022007236号-479 QQ:110306080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